湖北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陈熠林 时玉林 李镇海 记者 陈克旭
近年来,十堰在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同时,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让2922.39万亩林地资源释放出绿色动能。
上半年,全市新增林下经营面积116万亩,新建各类示范基地20余个。目前,十堰已培育1300余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带动69万名林农增收致富,生态经济的“金山”效应日益凸显。
郧阳区白桑关镇山林间,牛肝菌、红蘑等野生菌破土而出。村民陈中军介绍,一筐30斤的鲜菇能卖七八百元,季节性采摘成为增收新渠道。
这一转变得益于湖北君康山珍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千亩菌类基地,通过“野生菌保育+珍稀菌种植”模式,将荒树林转化为年产值达300万元的经济林,鲜菇远销武汉、西安、北京等地,亩均产值最高达8000元。
在郧阳区柳陂镇,源生肽(湖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林蜂养殖基地创造出新增长点。树荫下的蜂窝每箱综合效益超7000元,蜂毒药用价值较高,市场价每克可达400元。
目前全区已盘活60万亩林地,培育186家经营主体,250万亩野生采集基地带动3万户群众增收,年产值突破20亿元。
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十堰82.32%的国土面积为林地,其中2610.49万亩可发展林下经济。丹江口库区优良生态吸引多家药企落户,湖北省耕新者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600亩核桃林套种中药材“急性子”,预计亩产150公斤,收益达8000元。“丹江口土壤农残低,药材品质优势显著。”企业负责人道出生态红利的关键。
市林业局数据显示,林下经济不仅保障了丹江口库区森林“水库”的涵养能力,更通过“林+药”“林+菌”“林+旅”等融合模式,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全市已建成868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建成40余个示范基地,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占森林面积的34%。
今年十堰出台了全省首个全域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两心引领、三区驱动、多点支撑”布局,重点培育“武当七味”“菌草九品”“武当药谷”等品牌,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和林下食用菌培育。
政策支持体系同步发力,十堰建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基金,推广林下经济保险,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和激励奖补等相关的惠民政策,力争全年林下经济产值突破1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