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6日

老胡的“左港面条” 晒出喷香日子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郭文辉 张维

“山泉水揉的面,再摊在场院上晒透,这面条吃着才够味儿。”初秋时节,通城县五里镇左港村,胡国平家门前的场院里,山风掠过一排排挂着面条的竹帘,带着麦香飘得老远。

59岁的胡国平擦了擦额头的汗,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这片晒场,不仅晒着他的面条,更见证着他从“三无作坊主”起步,一步步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胡国平早年在外学过制面手艺,可两次创业都没熬过现实的难处。1996年前后,家庭作坊产量低、没稳定销路,他只得停下做面条的营生,出门打工挣钱。2017年,他因生病返乡,病愈后尝试重操旧业,困境依旧。“每天靠手工揉面做不出多少,赶上阴雨天只能停工,一年下来也就产800来斤。”说起当年的艰难,胡国平忍不住叹气。“无证照、无品牌、无销售渠道,做好的面条常常堆在院子里卖不出去,只能干着急。”

2018年,胡国平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力量也跟着聚了过来。镇市场监督管理所协助其办理营业执照、食品加工卫生许可证,帮着注册“左港面条”商标,并指导其改造了基础设施,划分好制作、烘干、包装三车间。

瀛通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晖尝过他的面条,当场预付了10万元订单款:“老胡的面够筋道,我们包圆了!”

拿着这笔钱,胡国平买了轧面机,生产效率一下提高了8倍。

瀛通的职工食堂,就这样飘起了老胡的面条香。县委主要领导来调研时,也帮着推广。这一来,各地食堂的订单很快就多了起来。

胡国平的面条能征服一众食客的味蕾,靠的是自创三招:饺子粉和精面粉根据季节按不同比例混合,清冽的山泉水和面,清晨4点就起床揉面。“人家揉面一次成型,我至少是揉五六遍。”揉好的面皮再用小型轧面机切割,天刚亮就晒满了场院。细心的胡国平还在晒场地上铺上了防尘布,外面围上围网,确保垂下来面条不沾染一丝尘土。“能靠太阳晒就不用机器烘,只有阴雨天才启用烘干房。自然晾晒的面条才有那股子麦香。”

2020年,胡国平主动退出低保。他家的左港面条加工厂年产量稳定在1.5万斤左右,邻村的商超也成了固定客户。慕名订单通过微信涌来,老胡的送货工具也从摩托车换成了小轿车。“订单电话响不停,得跑起来!”

更让他骄傲的是,加工厂现已带动2名脱贫户就业。

--> 2025-08-16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3452.html 1 老胡的“左港面条” 晒出喷香日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