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宋柏 通讯员 柯岱宏 苏娟 苏文达
“现在一年光摘苗就能挣3万多元,流转土地还有钱拿。”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道大山垴村的省级茶苗繁育基地,村民夏建英弯腰轻抚嫩绿的茶苗叶片。
位于大别山余脉西麓的大山垴村,曾面临资源闲置、基础薄弱等困境,集体经济发展长期滞后。2022年,在外务工的王春桥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1751亩耕地和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他带领村两委反复论证,深挖毗邻“问津书院”的文化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2024年,大山垴村通过在村史馆设立招商点,成功引进四川李学燕家庭农场,盘活闲置土地300亩,建成省级茶苗繁育基地和母茶园。采用先进的育苗扦插技术,成本节约50%,年育苗超500万株。如今,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25万元,带动全村6000多人次务工,村民累计增收超200万元。
村两委还引进武汉沃沣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100亩近郊果蔬采摘园,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20名农户平均增收1.8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发展产业,基础设施是硬支撑。在旧街街道的支持下,大山垴村利用乡情资源筹集企业捐赠资金150万元,建成1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修建高标准通湾公路2公里,安装护栏1000米;清淤塘堰9口,新修机耕路12条、水渠4条,种植6000株绿化树木,复耕撂荒地283亩,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3%。
村两委的创业热情感染了村民。老党员们主动加入“老党员调解团”,化解乡邻矛盾。2024年,大山垴村获评“新洲区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先进集体”,村党支部荣获“新洲区优秀基层党组织”。
“盘活问津文化资源,助力大山垴村争取湖北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村资格。”旧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正牵线引入新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打造集培训、研学、民宿、餐饮于一体的问津研学基地,利用紧邻问津书院的优势,建设占地30亩、辐射周边近1700亩的休闲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