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以前跑好几个地方都未必能说清的事,现在一个大厅里全办妥了。”近日,刚在庙前镇“两所两中心”调解室签下赔偿协议的村民王某连声道谢。这场拖了一年半的山林边界纠纷,在派出所、综治中心、司法所和村干部联调下,终于画上句号。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庙前镇已成常态。今年以来,全镇110报警数同比下降5%,治安、刑事发案数下降18%——这组数据背后,是我们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两所两中心”联动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作为”的跨越。
部门凑一块办公
效率提了一大截
以前各部门各管一摊,群众办事得挨个跑。2024年8月,在当阳市公安局推动下,我们把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综合执法中心“四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启动“两所两中心”试点。
开放式办公区里,民警、司法干事、综治专干随时能碰头商量事。“以前跨部门协调得打电话,现在转头就能沟通。”民警赵宏健指着电脑说,实时更新的案件数据和“事件工单”派单机制,让处置形成闭环。镇党委每周开例会,派出所统筹协调,各部门打破数据壁垒,联席会商、矛盾调解成常态。
这种“物理融合”催生“化学反应”。截至目前,四部门联合处置各类事件169起,平均办理时限缩短40%。
给矛盾分个色
再难的事也能理顺
“多亏联合调解,不然这事不知要拖到啥时候。”近日,一起涉及10余名工人的劳资纠纷现场,包工头马某感慨道。当时双方情绪激动,民警到场调解,司法所干部给出法律意见,综治中心协调企业主管部门介入,3小时就促成和解。
这是我们推行“红橙黄”三色分级治理的缩影。“红色”对应疑难纠纷,多部门联合攻坚;“橙色”由司法所与民警联手;“黄色”由网格员现场化解。“就像给矛盾装了‘分诊系统’,轻重缓急一目了然。”我常跟大伙儿这么说。
年初,普济寺村王某反映山林边界树木被邻居张某损毁,双方多次争执。这起“橙色”纠纷中,民警与司法所干部带着林权证实地丈量,确认张某过错。“从森林法讲到邻里情,张某当场赔了300元,俩人头对头抽了支烟,矛盾全消了。”社区民警文建华笑着回忆。
试点以来,全镇调解矛盾纠纷288起,化解率达99.5%。
主动上门服务
群众心里更踏实
“张老板,签劳动合同得注意这些条款……”工业园区里,普法宣传队队员谢瑞正给企业主讲法律知识。这支由民警、法律顾问、网格员等119人组成的队伍,按不同群体需求开展“订单式”普法,已举办讲座300多场。
更让人安心的是“平安护卫队”。每天清晨,由社区志愿者、企业安保人员组成的巡逻队穿梭街头,配合我们“日巡+夜查”。“以前晚上加班走夜路有点怕,现在常看到巡逻队,心里踏实多了。”工业园区工人小陈的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清平河村,村民王某与无人机操作员因除草剂飘洒起争执,驻村辅警第一时间联系我们,还协调农业专家带仪器赶来。“专家当场测出药剂浓度不伤作物,第二天就和解了。这种‘法理+情理’的处置,群众心服口服。”村支书阮建红挺认可。
从“被动接警”到“主动防控”,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我们就是想用这些创新实践,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到实处,让大伙儿的日子更安稳。
(记者 董云舒 通讯员 覃江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