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枝江渔业转型的远见与近谋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徐思弘 通讯员 郑子贤 林晨智

阅读提示

在长江的浩荡碧波与渔业的时代变革间,“能不能转”“怎么转”“为谁转”成为众多渔业大市面临的时代之问。

快与慢的平衡、新与旧的融合、远与近的协同——这三组看似矛盾的辩证答卷,恰是枝江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远见与近谋,也让枝江成为湖北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样本。

快与慢 十年磨一剑留住长江精灵

屋外,骄阳似火;屋内,恒温鱼池里,数万尾铜鱼欢畅游弋。不久,它们将游向川渝市民的餐桌。

“13年攻关,总算守得云开见月明。”枝江市董市镇五岭村宜昌三江渔业公司育苗车间里,副总经理覃茂林介绍,铜鱼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高,每公斤售价超300元。

铜鱼曾是主要经济鱼类,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指标性物种。因其应激反应强,易染病,俗称“出水烂”,此前无法人工繁育,野生种群濒临灭绝。

2012年,三江人下决心要留住这个“长江精灵”。

最初几年,从四川买回一车又一车种鱼,全军覆没。“一车就要上万元,钱全打了水漂。”盯着寥寥无几的铜鱼卵,覃茂林的眉头拧成疙瘩。

最难是2018年左右。那时,黄颡鱼、鲈鱼技术成熟、利润高,“卖一趟鲈鱼能买一辆宝马”,而三江投入已上千万元,却依然看不到头。

“非要抱着金饭碗讨饭吗?”质疑声不绝于耳。

没有路,就自己蹚出一条路。

数千万的投入,十余年的坚持,2023年,规模化人工繁育的铜鱼苗破卵而出。苗种成活率逐步提升至50%以上,三江也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攻克铜鱼人工繁育技术的公司。

如今,每年数万斤铜鱼、圆口铜鱼丰富人们餐桌的同时,还可通过增殖放流,在恢复长江野生种群资源、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成为带动渔民致富的新机遇。

池中游动的铜鱼幼苗,映着覃茂林眼角的皱纹,那是十余年坚守刻下的勋章。

【微评】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万鹏:捷径的诱惑永远存在,但真正的竞争力,往往藏在别人不愿等待的时光里。三江渔业用十余年证明:做难事虽慢,却能在产业更迭中紧握主动权。

新与旧 百万年薪请来“普通话翻译”

8月9日午夜2时,仙女镇一尘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物联网系统突然警报——63080控制箱溶氧仪温度过高。“这是产卵池水温过高导致报警,需要展开遮阳网和进冷水降温。”技术总监尹大彬并未赶往现场,而是掏出手机,在APP上操控,自动遮阳网和注水管立即启动,一场潜在危机消弭于无形。

“这种情况最凶险。如果不及时应对,不用两小时,整塘鱼就没了。”尹大彬说,以前只能靠人轮班值守,稍有不慎就出问题。

一尘合作社理事长贺华山1995年入行,2017年,看准鲈鱼行情,准备规模化养殖。

上设备是首选。然而,贺华山全国考察一圈下来,却发现行业整体遭遇的难题:懂设备的不懂养鱼,懂养鱼的玩不转设备。

“机器并非万能。”贺华山举例,投饵量要观察鱼的健康状态;外塘水质、藻相等,需要肉眼评估。“这些养鱼老把式的‘经验值’,机器目前还无法取代。”

转折点出现在尹大彬的到来。此前,他在四川某渔场工作,入行22年攒下丰富的实战经验,一心想把经验数据化。四处揽才的贺华山开出百万年薪将其请来。

尹大彬将“看水色”“听食声”“摸鱼体”具化成一项项数据指标。

“传统经验就像方言,我们要做的是把它转译成机器能理解的普通话,让传统经验与数字技术实现对话。”尹大彬展示手机APP:传统“肥、活、嫩、爽”四字养殖标准,已被翻译成12项可量化指标。

【微评】万鹏:技术的终极意义不是取代人,而是让经验焕发新生。一尘合作社的实践证明:当养鱼经验变成数据资产,传统渔业才真正完成数字化转型。

远与近 “政策增氧”让鱼儿畅游

8月下旬,鲈鱼种苗销售进入尾声。贺华山仍经常接到外地客商的订苗电话,他都一一婉拒。

“市里有奖补政策,优先满足枝江本地养殖户。”贺华山说,今年购苗季,一尘推出“农认购”活动。本地养殖户预交500元购苗费,就可买到价值5000元的鲈鱼苗。

高价订单不接,愿以低价卖给本地养殖户,这背后是枝江长远布局的战略眼光:稳定鱼苗供应,夯实产业基础。

枝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盛江虎介绍,鱼苗短缺制约鲈鱼产业发展。为此,枝江精准扶持龙头鱼苗企业发展设施渔业,提高育苗水平。今年,枝江投入1500万元新增设施渔业规模2万至3万立方米,明年计划为本地养殖户供苗250万尾。

今年虽也持续高温,但枝江法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发进的心,踏实多了。

去年的一次意外,杨发进眼睁睁看着32亩鱼塘因缺氧翻塘,损失高达百万余元。想起之前买过保险,他试着打通保险公司的电话,64万元的赔付款下来让他有了翻盘的底气。

水产养殖看天吃饭,巨大的风险隐患让渔民顾虑重重。2023年,枝江在全省首推鲈鱼价格指数保险与意外保险双重保障,为养殖户“兜底”。2024年,全市共为2577.86亩鲈鱼提供5155万元风险保障,后续理赔8笔共计103.1万元。

政策“定心丸”效应立竿见影。鲈鱼成为枝江新晋顶流,今年养殖面积将达到8000亩。

【微评】万鹏:政策的温度,在于既解燃眉之急,更培长久之力。枝江用制度创新激活渔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 2025-08-20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3732.html 1 枝江渔业转型的远见与近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