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吃好鱼”不再难

我省名特优鱼产量首超大宗淡水鱼

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周莹、实习生刘家仪)8月19日,《2025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省淡水产品产量546万吨,其中,25种名特优水产品产量首次超过7类传统大宗淡水鱼,占比达到51%,标志着我省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青、草、鲢、鳙、鲤、鲫、鳊”7类大宗淡水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也是老百姓的“菜篮子鱼”。20世纪80年代,面对国内鱼鲜产品供应短缺困境,湖北大力发展淡水养殖。1996年,湖北淡水产品产量首次跃居全国首位,大宗淡水鱼养殖占比超过80%。

“上世纪90年代,草鱼一斤能卖10元,‘养鱼盖楼房’毫不夸张。”监利市上车湾镇养殖户谭清文回忆,随着产量激增,养鱼效益下滑,“2010年后,养殖亩收益从高峰期的5000元降到不足2000元。”

“此前高密度养殖,造成水生态失衡,传统养殖方式难以为继。”省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消费水平提升,人们对名特优鱼的需求不断增大,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从2006年开始,湖北实施“一鱼一产业”计划,重点发展以虾、鳝、武昌鱼等为主的名特优水产,通过调整养殖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加快推进传统渔业转型。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后,湖北积极探索渔业转型新路径,在全省93个县市推广陆基循环水等现代化设施渔业模式,并先后出台“虾十条”“鳝七条”,从科技创新、强链延链、品牌提升等多方面支持特色渔业发展。

截至2024年底,湖北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小龙虾、黄鳝、黄颡鱼等8个品种养殖规模全国第一,设施渔业规模中部第一。

从“吃鱼难”到“有鱼吃”再到“吃好鱼”,渔业消费“三级跳”见证湖北渔业转型发展历程。去年,我省在淡水养殖面积同比减少9.2%的同时,渔业产值同比增长4.9%,渔民纯收入同比增长5.8%,渔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

--> 2025-08-2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吃好鱼”不再难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3733.html 1 我省名特优鱼产量首超大宗淡水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