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暴雨考验下的生命守护

宜昌基层防灾实现“零伤亡”

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董云舒、通讯员李伟、邓莉)当25米长的挡墙在暴雨中轰然倒塌,碎石泥沙吞没房屋边缘时,居民李强一家三口已安然站在临时安置点——这惊险又幸运的一幕,是宜昌今年汛期众多成功避险案例的缩影。从山洪突袭前的连夜转移,到泥石流来临前的紧急撤离,宜昌基层防灾体系在一次次暴雨考验中,用高效响应和精准处置,筑牢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防线。

今年宜昌汛期,多起险情在基层防灾体系的快速响应下化险为夷。6月19日凌晨,兴山县水月寺镇南对河村信息员王成发现简家河水位异常暴涨,立即上报险情。镇村干部迅速行动,连夜敲门叫醒68户201名村民,赶在山洪到来前将他们转移至安全地带。同一夜,峡口镇杨道河村信息员黄雄发现甘家河水位急速上涨,迅速发出警报。镇长余维带队赶到现场,仅用不到一个小时就组织423名工人和村民撤离。数小时后,洪水便淹没了他们的原居住地。7月21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楠木河村网格专管员伍学林在巡查时发现河道水位暴涨,立即组织附近居民撤离。就在两名老人跑出家门的5分钟后,泥石流瞬间冲垮了他们的厨房。同一天,红渔潭河畔的香东村党支部书记贺富旭发现洪水即将漫桥,迅速组织沿岸居民转移。当洪水切断撤离路线时,仍有4户11人被困。救援队伍逆流而上,在洪水淹没一楼前,成功将最后一名被困者从窗口救出。

这些成功避险的背后,是宜昌市构建的高效防灾体系在发挥作用。该市建立贯通市、县、乡三级的应急指挥通道,115个乡镇全部接入应急指挥系统,确保灾害现场“看得见、叫得应”。同时,该市部署6600余台自动化监测设备,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可精准推送至1.8万名责任人。汛期期间,65名地质专家驻守57个重点乡镇,累计巡查风险点855处。为确保预警信息直达“最后一米”,宜昌市建立严格的“叫应机制”。红、橙色预警发布时,高风险区域的村干部、信息员必须确保预警传达到每一户,并通过“短信推送+电话叫应+现场巡查”三重保障,确保群众及时避险。

2025年上半年,面对多轮极端天气,依托这套基层防灾体系,宜昌市共紧急避险转移3969人,实现人员零伤亡,6起成功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从预警发出到安全撤离,宜昌市的基层防灾体系在暴雨中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每一次的成功避险,都是对这套精密运转的防灾网络的最好印证。

--> 2025-08-20 暴雨考验下的生命守护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3760.html 1 宜昌基层防灾实现“零伤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