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向能来 张丕兴
暑气未消,阳新县三溪镇黄冲村的田野间,新割的稻茬立在泥土中,嫩芽从稻桩顶端萌发。
“三个月后,这些再生稻能再收一季,第二茬亩产可达千斤。”种粮大户雷彬查看苗情,语气笃定。
四年前,雷彬还为稻田“冬闲”犯愁。种植了1000亩中稻,每亩净利润仅够购置优质种子。土地还要被闲置半年时间,他心里着急。
转机源于一场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技术培训。课堂上,高级农艺师肖本木展示的两株稻桩,让雷彬眼前一亮:“普通稻种收割后稻桩枯死,而‘甬两优4949’等再生稻品种,稻桩内藏有休眠芽,补充养分就能二次生长。”
培训结束后,雷彬当即购买十几斤试种谷种,开启再生稻种植尝试。首次试种,因按传统习惯将稻桩割得过低,再生芽全部被闷死在土里。次年,在科技特派员的协助下,雷彬调整收割机高度,并精准把控施肥时机,再生稻种植终于迎来突破。
如今,雷彬的农场已搭建起标准化种植体系,还总结出一套“再生稻种植组合拳”:头季稻灌浆期施足“送嫁肥”、收割前三天停水壮桩、再生季稻抽穗期用植保无人机飞防打药(药量较传统方式减少50%)。
这套技术让雷彬收获颇丰。去年,他种植的2200亩再生稻,头季亩产1500斤,第二季亩产980斤,每亩增收320元,并与县城米厂签订订单,“双季香”大米每斤售价较普通大米高出1.5元。
在阳新的田野上,这样的“第二季惊喜”正在蔓延。邻镇农户改种再生稻后,今年头季亩产普遍达1400斤以上,产出的新米在超市供不应求。目前,全县已有10余户种植户参与,再生稻种植面积超万亩,土地利用率与农户收益实现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