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3日

警惕农资忽悠团转战网络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伪农技专家网上“割韭菜”的新闻。这些所谓农技专家通过精心设计的虚假人设和话术,在短视频平台进行“表演式带货”,诱骗农民购买伪劣农资产品。

网络时代的伪农技专家为何真假难辨?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假冒者精心包装学术头衔,搭建专业场景,打造权威人设;另一方面,网络特有的信息碎片化、流量至上的传播生态,更为这类乱象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伪农技专家利用网络平台忽悠农民,最终目的就是兜售所谓的“网红农资”牟取暴利。这些虚假宣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有的农户买到假冒玉米种子导致绝收,有的购入劣质化肥造成大幅减产。由于网络交易的特殊性,受害农民往往面临举证难、维权难等困境,经济损失难以追回。

在流量经济时代,上述伪农技专家本质上是“农资忽悠团”的互联网变种。这些伪专家通过制造信息壁垒、消费农户信任,将伪科学包装成“助农致富”的骗局,其危害更甚传统走街串巷的“农资忽悠团”。

为有效防范此类骗局,建议农户要警惕“免费技术指导+高价带货”的营销套路,主动向农业部门核实所谓专家资质及产品备案信息。同时,相关部门需形成监管合力:公安机关要严查诈骗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要强化农资网上打假,网络平台则要完善专家认证机制,及时清理虚假认证账号,彻底铲除这类骗局的生存土壤。

另外,这也对各级农技部门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既要巩固线下技术服务的传统优势,更要主动占领线上农技科普的新阵地。农户的关注点在哪里,农技服务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不能被伪专家乘虚而入。面对虚假农技信息和伪科学传播,农技部门一方面要主动作为,及时辟谣澄清;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播方式,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真农技。只有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才能真正让农技“落地生根”,为农民增收赋能,为乡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转载自《农村大众报》)

--> 2025-08-23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4009.html 1 警惕农资忽悠团转战网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