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刘升镇中心学校教师 马美玲
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常在教材提示的抽象疏离中显露。写作文就是讲故事,只有源于生活实践的故事,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只有经历过生活实践中的“情境”,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学生习作之前,教师需要营造情境,搭建学生与素材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以“情”叩响心扉
执教“我想对你说”口语习作前,我结合教材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故事,与学生进行了对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大年夜吗?”学生齐声回答:“记得!”我接着问:“大年夜好玩吗,有哪些好玩的?”学生纷纷回应“精彩的电视、美味的佳肴……”“漂亮的年画、烟花、爆竹……”
随后,我语调转沉说:“然而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旧社会,有个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光着头、赤着脚,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大街上,叫卖着火柴……”
我的话语如冰水浇下,让孩子们神色凝重,仿佛身临那无情的风雪长街,对小女孩的孤绝感同身受。当我提出习作要求时,同情与愤懑已在他们心中翻涌——倾诉的闸门被真实的情感洪流冲开,笔下文字自然喷薄而出。
以“境”开启文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儿童智慧的源泉。在教学“观察一种植物”口语习作前,我把学生从教室带到了校外的小树林,为他们提供真实的观察、思考环境,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
未曾想,随后的口语习作课,变成了“小树林发现”汇报会。小磊率先分享:“初春的石榴树远望枯枝嶙峋,近观却缀满深红叶苞,如燃烧的火焰——这从未留意的景象震撼人心。”小楠眼中闪亮:“松针的‘青’竟如此丰富!在一簇簇松针的外围,颜色是深绿的,越往中心部位,颜色越淡,从远处看,松树就像穿了一件浓淡相间的绿外套。触摸时,深绿的松针坚硬扎手,新生的嫩芽却似在温柔地挠痒痒!”
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芒,语言变得细腻而充满触感。一片树叶、一缕松香,竟让表达如此酣畅、细微而充满灵性——自然的手一旦触碰稚嫩的心灵,课堂便成为智慧与诗意共舞的奇妙之地。
学生作文之困,其根在于心源枯竭。教师的责任在于点燃“情”之火把,开启“境”之门扉,将抽象命题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经验。唯有如此,孩子们方能真正乐于执笔,让文字成为映照生活和心灵的清澈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