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0日

群众当家 基层善治

“自主改”聚民力

宜昌危旧房改造经验获选全省典型

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徐思弘)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 ‘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获悉,宜昌市探索居民自主更新危旧房改造,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市场化改造路径,该经验入选全省改革典型案例,获央视多次报道。

宜昌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靳宏强介绍,宜昌市转变以往政府大包大揽、居民被动参与的方式,通过组建联合社,统一居民意见、归集产权和改造流程,让群众真正决定“改不改、怎么改”。政府提供规划、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全周期服务,显著提升群众和企业的积极性。目前,首批试点项目已交付使用,多个扩面项目正全面推进。8月19日,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宜昌望州岗片区危旧房改造案例。

近五年,宜昌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在平衡生态、发展与民生需求方面,形成一些有特色、可复制的好做法。

创新推动,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宜昌通过地企合作引入“水管家”公司,推进污水厂网改造。将30%服务费与污染物收集量、进水浓度等指标挂钩,实现从“按量付费”到“按效付费”转变。近五年新建改造管网185公里,新建扩建3座污水处理设施,2024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1.1%。

生态为底,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宜昌推进“海绵+”建设,实施183个示范项目,颁布相关管理条例,强化全周期管控。通过建设湿地、水库等生态工程,新增天然水域225公顷、调蓄容积364万立方米;新改建雨水管渠150公里,修复排水管网371公里,全面消除易涝点。

需求为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宜昌加强总量与结构管控,顺利完成保交楼任务。制定住房发展三年计划,搭建住房供应链平台促进对接。支持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产品,开展高品质住宅试点。2024年出台多项措施,形成“短期刺激需求、长期优化供给”的政策体系,市场信心显著回升。

“板凳会”连民心

嘉鱼群众满意度测评达98分

“办酒席别搞流水席!”“白事别请豪华吹打班!”初秋傍晚,嘉鱼县高铁岭镇广济堂村四组的晒谷场上,十几条板凳围成一圈,村民围坐畅谈。

嘉鱼的“板凳会”传统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镇村干部与群众围坐共议,高效处理公共事务。如今,嘉鱼持续创新这一形式,推出“板凳会+”模式,今年已举办1200余场。

“‘板凳会’不是会议室里‘念本本’,而是跟群众坐在一块儿,聊实事、认亲戚、解难题。”嘉鱼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推动13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村湾小区,开展屋场夜话、田间议事。

在乡村,“板凳会+”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共建共享。潘家湾镇四邑村二组一条排水沟常年淤积。年初,“板凳会”开到水渠边,村湾支部带队现场勘查,测算出清淤盖板需4万元。群众一致同意按“442”机制共担:组内群众出力折算5000元,其余筹资5000元,其中村民周中秋就自费千元购买涵管,剩余部分由镇村和县委社会工作部“以奖代补”。工程仅用3天就完工。潘家湾镇举一反三,组织清理肖家洲村两个组90余处旱厕、房屋。

在社区,“板凳会+”破解物业管理难题,促进邻里和谐。鱼岳镇樱花社区5栋7层老楼无电梯,老年人出行困难。社区联合住建部门、电梯公司召开“板凳会”,达成“低层补偿、政府补贴、连片加装”方案,成为全县首个连片加梯小区。

在蔬菜大镇,产业“板凳会”开到镇机关大院。潘家湾菜农反映“只产原菜、无深加工、附加值低”问题。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建设示范基地,引进深加工项目,推动蔬菜价值倍增。一对夫妻种60亩菜,年种植收入12万元、务工收入6万元,总收益超18万元的“4个6”模式得以推广。

每月4日、14日、24日成为固定议事日,“逢4说事”成为基层治理品牌。嘉鱼通过“板凳会”在末端化解大量矛盾纠纷和急难愁盼问题,群众满意度测评达98分。(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谢燕子 龙辉)

--> 2025-08-30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4678.html 1 群众当家 基层善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