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通讯员 陈瑶迦 郝明曦 记者 梅雯倩
暮色漫过田埂,灯光次第亮起。
秭归县梅家河乡皮影戏传承保护基地,56岁皮影戏表演者梅国指尖翻飞,手中的丝线轻轻一挑,光影中的老母亲抹着眼泪,三个子女争执不休的身影来回晃动。这是乡里自创的法治皮影戏《亲娘记》中的一幕。
去年,梅家河乡某村兄妹三人因赡养八旬母亲发生激烈争执,迟迟未达成共识。乡平安办多次上门协调才得以解决。这让乡党委意识到,类似矛盾在农村逐渐增多,必须大力弘扬法治新风尚。
“为什么不把皮影戏和法治宣传结合起来?”综治例会上,乡文化站工作人员鲁军的提议让在场所有人眼睛一亮。
“皮影戏历来演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怎么能演家长里短?”这个想法遭到老艺人们的反对。
乡平安办并未就此作罢,不久后,一场特别的动员会带来了转机。老艺人们的子女现身说法,讲述老人无人赡养的故事,穿插着创新演绎非遗的成功案例。最终,皮影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马勇接下了这个“新活儿”。
三个月后,传统影人中融入“楚小典”等现代元素,一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法治皮影戏《亲娘记》应运而生。“既要原汁原味,又要与时俱进。”马勇表示,《亲娘记》保留了皮影戏的精髓,但内容完全创新,唱腔也做了调整,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看一场戏,胜过十场法律报告。”首演当日,传承基地的院子里挤得满满当当。台下观众纷纷议论,戏中三兄妹在调解下达成共识,共同承担赡养责任,许多观众悄悄抹起了眼泪。
作为省级皮影戏非遗传承保护基地,梅家河乡曾陷入非遗传承的困境。如今,梅家河乡的“皮影法治宣传队”成了香饽饽。除了《亲娘记》,还将涵盖婚姻财产、防家庭暴力等农村常见法律问题都搬上了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