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庹文佳 通讯员 吴天韵
阳新县荆头山农场的连片稻田上空,搭载高光谱相机的多旋翼无人机掠过稻穗,精准捕捉肉眼难以察觉的病虫害早期迹象;另一架无人机根据实时生成的“处方图”,对风险区域进行定点靶向施药。
这样的智慧农业场景在阳新县已成为常态。目前,阳新县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达393台,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43家。去年,全县无人机植保、飞播等作业面积达193.89万亩次,作业范围从本地延伸至外省,今年上半年跨区作业面积达30万亩次。
“一台无人机每小时作业150亩地,相当于几十名劳动力的工作量。”阳新县机耕耘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陈平算了一笔账,通过承接土地托管、开展规模化无人机植保服务,每亩地可助农增收200元;整合了10家合作社资源,拥有87台(套)农机设备,仅荆头山农场的无人机数量已达20台,实现从“零散作业”到“订单化服务”的转变。
专业化公司的崛起,拓宽了服务半径。湖北晨飞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不仅拥有51台无人机、40余名专业飞手,还构建起“智能装备+规模作业+人才输出”的商业模式。近5年来,公司累计为河南、安徽等粮食主产区提供统防统治服务超200万亩,还培训了200余名农业飞手,服务能力辐射全国。
无人机农业应用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低空经济的前瞻性布局。今年,阳新县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专班,设立专项资金,成功申报了“北斗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项目,推动技术从“可用”向“好用”“用好”升级。
技术保障方面,大疆、极飞等品牌销售服务点扎根,为农户提供“购买—培训—维修”一站式服务。作为大疆的合作伙伴,晨飞公司凭借充足的配件库存和专业维修团队,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现在避障、自动返航等功能都是标配,无人机操作越来越简单。”晨飞公司相关负责人凡例介绍。
数字化监管更让服务有据可查。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刘侃在农机作业大数据平台上输入终端编号,实时查看无人机的作业地点等信息:“AI会自动审核作业质量,杜绝重复计算,确保补贴发放精准高效。”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阳新县农业无人机产业仍面临“成长的烦恼”。县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肖绪校坦言,当前行业缺乏系统监管,管理权责不清,存在安全隐患;购机成本高、专业飞手短缺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些痛点,阳新县已规划总投资2600万元的“一中心三区”建设项目,即打造技术集成中心、应用示范区、产业集聚区和人才孵化区。建成后,将实现从技术研发、场景落地到人才培养、产业链延伸的全环节覆盖,推动农业低空经济向规范化、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