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讯(记者董云舒 通讯员邓莉)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宜昌市创新推行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制度,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有效弥补政策空白,显著提升基层应急响应与救助能力。这一创新实践经过近13年探索,已发展成为贯穿防灾、救灾、重建全链条的现代化治理工具。
今年汛期,夷陵区邓村乡黄金河村村民向金国在村干部动员下及时转移,并如约收到每人30元的避险转移物资补助。“没想到真兑现了,以后让转移我们毫不犹豫!”他说。这笔看似微薄的补助,切实推动群众从“被动避险”转向“主动配合”。
自2013年在夷陵区启动试点以来,宜昌已构建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域覆盖、普惠于民”的灾害风险防控新路径。保险内容从最初农房保险,拓展至人身伤害、家庭财产、抢险救援等多类风险,实现灾前预防、灾中响应、灾后补偿全流程覆盖。
保险机制为乡镇应急注入“活水”。五峰镇通过保险新增“储备抢险机械”项目,建立应急资源信息库,实现设备人员统一调度。在今年7月特大暴雨救援中,多台机械车辆迅速集结,抢险效率大幅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保险还覆盖了见义勇为、无主灾害、意外伤害等传统政策难以保障的场景。2023年,宜都市村民唐建豪因救人牺牲获得保险赔付10万元;兴山县货车沉入水库威胁饮用水源,保险支付20余万元打捞费用化解生态危机。数据显示,机构改革以来,全市保险理赔7250件,赔付金额达8216万元,有效缓解救灾压力。
正如基层干部所说,30元补助很轻,却让“转移”二字重若千钧;保险单很薄,却撑起一座城应对风雨的厚重底气。宜昌民生保险用一张保单,为人民群众织就坚实的安全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