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西抚州临川区的田埂上,正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38名企业家披上“产业村长”的绶带,带着技术、资本和情怀扎根乡土。
当地不强求迁户口、转关系,而是以项目合作为纽带,让人才“候鸟”成为“留鸟”。临川区委组织部部长说得好:“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这八个字背后是对乡土人才价值的真正尊重。
“产业村长”的真正成功,不在于引进多少项目,而在于带动农民成为产业链上的主角。临川区荣山镇灯芯草产业带动5亿元产值,农户年增收1.2万元;1392家合作社让70%农户抱团发展——这些数字背后,是“带农致富”理念的生动实践。
四川同样拥有众多在外优秀儿女。从闽赣实践看,我们或可思考:如何让川商、川才与巴蜀乡村产生更深刻的化学反应?或许不需要照搬模式,但需要同样的诚意与智慧——真心实意广纳贤士,让人才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乡土。
乡村振兴终究是人的振兴。当“产业村长”们带着技术入股、农民带着土地入股,当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产业思维握手,中国乡村正在书写一种新的可能。这或许就是新时代的“耕读传家”——既深耕土地,更深耕未来。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