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红色三轮车、一桶热乎农家饭,伴着一声声“晌午饭来咧,赶紧拿碗!”暖意漾在西安市蓝田县三官庙镇里峪湾村的街巷间。这份上门送饭的真诚守护,不仅暖到了70多位留守老人的心窝里,更照见一名基层干部对群众的事事用心。
村党支部书记庞富强的个人善举值得敬佩,但其背后的可持续性问题,更应引发深刻思考。
在当下乡村,留守老人吃饭问题是看得见的民生痛点。庞富强一人的坚守,固然解决了老人们的燃眉之急,却难以依靠个体力量长久维系。一旦人事变动、精力不济或资金难以周转,这样的爱心服务就可能面临中断。真正要破解留守老人的养老餐难题,不能仅靠“一位好支书”,而应依靠制度性保障与可持续的运营机制。
政府应主动托底,将类似便民服务纳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资金补贴、制度保障等方式,帮助建立起长效运营机制;号召社会力量积极补位,也是一种可行之策;企业捐赠食材、志愿者参与配送……这些方式都能为这份爱心“输血”;最重要的是以“造血式”探索,激发自身活力。就像庞富强的“直播助农反哺食堂”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从“一人坚守”到“群策群力”,依靠的不仅是一份份善意,更是众多智慧的碰撞。当政策支持、社会协同与基层探索拧成一股绳,“庞富强们”的三轮车才能跑得更远,乡村炊烟里,就会涌动起更多的温暖。
(来源:《陕西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