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苏韵喆 通讯员 刘甜 熊铭
长江石首江段,九曲回肠,形成水域纵横、湖泽密布的独特生态。在这片丰饶水域中,游弋着一种身披银鳞、吻部高翘的珍稀鱼类——长吻鮠。
历经四十余年探索与攻关,这个曾作为明代皇室贡品的“水中翡翠”,在石首人的匠心守护下焕发新生,构建起从种苗繁育、生态养殖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从成功孵化实验室培育的第一尾鱼苗,到发展出年产值近十亿元的产业集群,石首不仅建成了全国唯一的长吻鮠国家级良种场,更创新“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模式。
肉质细嫩如脂、鱼鳔形如笔架,这个神奇物种成为“中国长吻鮠之乡”石首赠予世界的生态名片。
鱼爸爸的保种长征
10尾到1亿尾裂变 罐头瓶里育出全国唯一良种场
6点不到,调关镇郊外的湖北长吻鮠良种场笼罩在薄雾中,场长张凡涛快步穿过硬化池塘边的水泥路。他1995年毕业后就在此奋斗,见证了这个长江流域特有鱼类从濒临消失到游遍全国的奇迹。
“得赶在鱼群活跃前完成投喂。”张凡涛推开饲料间铁门,与技术员合力拖出几袋专用饲料。半人高的不锈钢机器轰鸣作响,掺水的饲料被搅拌成面团状。
远处的投喂区,工人们正以特定力道甩出饵料团——过猛会惊扰鱼群,过轻则无法抵达深水区。“池塘里是今年5月孵化的鱼苗,目前长10到15厘米,明年10月上市时预计在1斤左右。”张凡涛说,届时未出售的鱼会被放入9000亩大湖,生长速度慢点,品质将更高。
场长办公室内,一张老照片已经泛黄:几位科研人员站在池塘边,其中一位捧着一个罐头瓶。“人工繁育初期,首年仅培育出不到10尾鱼苗。”张凡涛回忆起前辈讲述的趣事:“当年专家出差都带着鱼苗,有次倒在大盆里透气时被鸡啄走两尾,急得专家坐地痛哭。”
从这般筚路蓝缕的起点起步,这里如今已成我国唯一国家级长吻鮠良种场。占地20亩的现代场区内,办公楼、实验教学楼及渔业基础设施齐全,817亩精养池、350亩亲鱼培育池、300亩育种池与5500平方米现代化繁育棚支撑起规模化繁育体系。
走进温棚,方形水泥池整齐排列。“这些设施每年5月才会热闹起来。”张凡涛介绍,人工孵化需精密控制水温与投喂量,3厘米以下的幼苗日投食量须达体重的15%。
硬化池塘边,一条大鱼剧烈摆尾,溅起的水花折射出青色鳞光。“这些都是5—8龄、6斤以上的核心种鱼,吻部尖而不曲,尾柄肌肉饱满。我们每年会从2万斤后备种鱼里优中选优。”张凡涛话语中透着自豪。
良种场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攻关的“长吻鮠人工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不仅斩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更建立起从亲本培育到病害防治的完整技术体系。几日前,这里才刚向安徽输送了10万尾长江增殖放流种苗。
目前,该场年产鱼苗水花1亿尾、10—15厘米大规格苗种400万尾、后备亲鱼2万公斤,产品辐射全国十余个水产大省。“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引入基因筛选技术改良种质,我们目标是将10—20厘米大规格鱼苗年产量提升至2000万尾以上。”张凡涛信心满满。
健身鱼的逆袭路
两千万亏空变五千万年销 活鱼带标闯出新蓝海
凌晨3点半的白杨湖泛着黛色涟漪,头灯光束在晨雾中划出道道光弧,弓腰提网的工人们剪影绰约。
“要吃足几年江湖野食,才长得出这身腱子肉。”湖北江外江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锋踩着雨靴站在码头,看着最后一网长吻鮠被拖上船。
石首长江故道独特的水文条件,为长吻鮠打造出天然健身房。白杨湖、月亮湖、车落湖,三个天然湖泊在刘锋手上串珠成链,5000余亩水面与长江沟汊相连,成就出“水中牧场”。
“每天捕1000斤左右,旺季能冲上3000斤,年销百万斤、产值破5000万元。”刘锋捞起一把水草,青虾苗往外直蹦。自2019年转战湖泊养殖以来,公司每年都会往湖里投放近60万斤、单重200克至600克的长吻鮠鱼苗,并在养殖过程中坚持“人放天养”的生态模式,通过引入长江水进一步充实水域天然饵料。
这样的“糙养”模式听着简单,实则藏着曾经的惨烈教训。2008年,刘锋引进335万尾广东鱼苗,投放至长江笔架湾区域,不料集体暴毙。“光想着长江水好,哪知道苗种也会水土不服。”中学毕业就闯荡江湖的他硬是将水温、运输、饵料等问题一一突破,终于让之后的投放存活率跃至95%。
更大的转折出现在2017年。长江大保护政策落地,沿江养殖设施全数拆除。“光网箱就折了七八百万元,还有1000多万元的鱼被贱卖清仓,总亏空2000万元。”刘锋弹了弹烟灰,转身指向正在装货的其公司自有车队:“谁曾想这会成为转机?现在我们每条鱼都带着‘身份证’,活鲜直达多省水产市场,批发价都能卖到每斤35元。”十几台印着“江外江”标志的卡车正在路边等待,将载着鱼鳍上挂着特制二维码标牌的活鱼奔向湖南、江苏、重庆等地。
笔架湾鮰鱼馆,此刻后厨正为晚市备战。红烧鮰鱼的浓香混着清蒸鮰鱼的鲜气,与食客们的喧闹声交织。
‘星汉灿烂’是鮰鱼炒三丁,‘雪中送炭’是炸鱼肉。”刘锋翻着菜谱如数家珍,“这道‘甜蜜往事’最受女士和小孩追捧——鮰鱼腹肉裹着特制的酸甜味酱,可口得很。”自创的十六道鮰鱼全席,让这个江湖汉子成了餐饮圈的红人。
“从12岁接触这行到现在,我已经干了35年,准备干一辈子。”刘锋说,五年内要把养殖水面提升至1000亩,产量提升到500万斤,让全国都吃上石首“人放天养”的长吻鮠。石首大湖养的鮰鱼,担得起“中国长吻鮠之乡”的金字招牌。
鱼泡泡的致富经
五斤鱼获一两鳔 小鳔袋撑起三千万产业
清晨5点,东升镇梓楠堤村湖北鄂南明珠天然食品有限公司亮起灯光,“哧啦”一声,冷库门被推开,堆积如山的笔架鱼肚原料跃入眼帘。
创始人张治美今年63岁,他用竹镊夹起一片巴掌般肥厚的鱼鳔感慨:“16岁跟着家人做水产,如今竟能把祖辈经营的笔架鱼肚做成年销14万份,产值超3000万元的产业。”
车间内两条生产线并驾齐驱:一侧是125克真空膨化的干鱼肚礼盒,售价218元至680元;另一侧是注入土鸡汤的砂锅产品,2千克装售价380元。厂区门口,前一天订出去的产品即将装车,它们的终点站是上海陆家嘴某高档社区的智能快递柜。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苏轼诗里盛赞的“粉红石首”——鮰鱼,5斤重仅有几十克鱼鳔做成笔架鱼肚,被誉为淡水中的“奢侈品”。
石首境内屹立着一群山,三座主峰错落有致,远看如同毛笔笔架,故名“笔架山”。这里江水回流湍急,是鮰鱼繁衍栖息的天堂,它们顶激流、游漩涡、食鱼虾,孕育出独一无二的肥美鱼鳔——色似白玉、细嫩如脂,且外形像个桃子,中间有一条粗筋,酷似笔架山,笔架鱼肚因此得名。
“高蛋白、低脂肪,口感又脆又绵。”张治美自豪地说,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做这道菜,我们就和华中农业大学食品技术学院合作,研发出加热即食的笔架鱼肚·鸡汤系列产品,回家上火煮40分钟就能吃上。
为助力长吻鮠产业实现从“特色产业”到“支柱产业”的跨越,石首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农产品经营子公司——“玉石首”农品店,整合从苗种生产、成鱼养殖到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
石首市城区“玉石首”农品店内,几位阿姨正在选购笔架鱼肚,张治美的产品也在其中。“这个288元的礼盒很划算,一家三口能吃上两三顿。”石首农投公司副总经理刘华峰正好来到门店,他打开电子大屏幕,月亮湖碧波中成群的长吻鮠正在啃食天然饵料。
“今天有武汉的客户刚订了50盒。”刘华峰表示,农投公司笔架鱼肚产品分为精品(3—4龄)和极品(4龄以上)两档,统一使用“笔架鱼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玉石首”区域公用品牌、“中国长吻鮠之乡”称号及“石之首”自有商标。石首计划5年内实现2万公斤鱼肚的产销目标,将这一特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