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龚良杰
9月15日晚上8点,闷热天气如蒸笼般笼罩着大地。南漳县武安镇的稻田里,虫鸣似催命的鼓点,与农机低沉的轰鸣交织在一起。
安乐堰村的种植户方从宝,晚饭都顾不上吃,开着拖拉机,匆匆赶来。
今年,他种有50亩水稻,眼看丰收在即,可最近的天气预报让他的心揪了起来。“再下一场雨,恐怕就得全倒伏在地里,到时候就啥都收不回来了。”
高效的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割、收、运,一气呵成。很快,老方就拉着一车沉甸甸的稻谷,驶向两公里外的临时粮食收购点——那是今晚的第二个“战场”。
收粮点灯火通明。667平方米的空地上,一侧是排成长队的运粮车,一侧是渐渐垒起的谷堆。
检验、过磅、卸粮,一切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南漳县大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自瑶也是个种粮大户。前年,他果断投资建设的烘干设备,在此刻派上了关键用场。
“我们一天能烘105吨,覆盖周边四五个村。”朱自瑶说,“这几天,每天都收到凌晨2点,烘干机24小时连轴转。”
镇政府协调用地,农业部门联动周边烘干厂提供支援,一切只为一个目标:颗粒归仓,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晚上10点多,方从宝攥着刚结的现金,踏上归途。
此时的路边,正是最热闹的时候。来自陕西、安徽、江苏等地的跨区农机手们刚刚收工,开始生火做饭。
韦恩国和妻子从陕西汉中来,这已经是他们在南漳“耕战”的第四个夜晚。“每天早上7点多开工,干到晚上10点,一天能挣3000元左右。”20多年来,他们就这样一路追逐着丰收的季节,用农机撑起一家人的生计,也默默守护着国家的粮仓。
夜色愈深,人未静,机器未眠,南漳的秋收夜战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