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0日

教师下水示范 引燃文字星火

襄阳市襄州区第四中学教师 聂素琴

作文教学曾是我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我钻研过各类写作技法,从立意构思到谋篇布局,从遣词造句到修辞运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讲解得细致透彻。学生们笔记记得认真整齐,可交上来的作文却依然问题重重:有的如流水账般平铺直叙,毫无重点;有的题文不符,偏离主题;更多的则是缺乏真情实感,文字干瘪生硬。面对学生“不得其法”的困境,我不禁陷入沉思:到底该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始尝试转换视角——以学生的身份重新走进写作。我意识到,唯有亲身体验他们写作中的卡顿与迷茫,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困难。恰逢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要求“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将连续观察所得记录下来”,我便以此为契机,布置了《校园的一角》这篇作文,并给自己也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提前一个月,持续观察校园里那棵老槐树。

从那以后,我每天不同时段都会来到树下:清晨看露珠滚动、阳光穿叶;正午记录树影交错;午后观察树下读书的学生;傍晚等待归巢的鸟儿;月夜则静静欣赏月光下的树影婆娑。每一天的发现和感受,我都认真记录下来,工整地抄写并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

当学生们发现老师和他们一样,在为同一篇作文认真观察、用心记录时,他们的眼神悄然变化——从惊讶,到触动,再到跃跃欲试。教室里的氛围也在改变:曾经一提作文就唉声叹气的学生,开始主动讨论老槐树的变化;曾经对着作文本发呆的学生,也开始提笔记录身边的点滴。

一个月后,收上来的作文让我惊喜不已。平时最不会写作文的陈伟豪同学这样写道:“老槐树的树皮皱巴巴的,像爷爷的手。风吹过,树叶沙沙响,像爷爷在讲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却充满童真与温情,观察细致,感受真实。

这次“下水作文”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能力,不仅来自理论知识,更源于自身的写作实践和对文字的把握。教师的“下水”,不只是写作方法的示范,更是一种态度的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字的虔诚。这份热爱如细雨润物,悄然浸润学生心田;这份虔诚如星光引路,点亮学生对表达的向往。

当学生看到老师如此用心对待写作,当他们感受到文字中的温度与力量,写作就不再是应付差事的苦役,而成了倾注真心的创造。这就是“下水”示范的魔力,也是写作教学应有的温度——用教师的亲身实践,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文字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

--> 2025-09-20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6786.html 1 教师下水示范 引燃文字星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