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刘升镇初级中学教师 罗少平
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发现许多学生面临“无米下炊”的困境。基于这一现状,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平凡生活中捕捉值得书写的瞬间。
一、聚焦生活细节,细微处见真情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教学中,我以《散步》这一经典段落作为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一个“熬”字背后深厚的情感内涵。这个字既是母亲生命历程的浓缩,更是儿子情感的集中体现。通过品读这样的细节,学生明白了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真实可感的细微之处。
为此,我专门设计了“生活放大镜”训练,要求学生每日记录三个触动瞬间,内容真实具体。通过持续练习,学生逐渐意识到生活处处是素材,关键是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妈妈总把鱼肚子夹给我,说自己爱吃鱼头”——学生在训练中写下的这句话,正是《散步》中亲情抉择的生活映照。
二、搭建文章框架,用结构显深意
在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后,我将教学重点转向《散步》的结构艺术。全文虽仅八百余字,却通过“起—承—转—合”的巧妙布局,将一次普通的散步写得波澜起伏、意蕴深远。
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以《一顿晚饭》为题,组织框架模仿训练。学生小陈在作文中写道:“原本普通的晚饭,因写出了爸爸讲述工作困境时的细节,变得深刻起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懂得了好文章需要精心布局,就像建筑师设计房屋,结构决定了作品的深度和张力。
三、升华平凡小事,用文字传真情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紧扣《散步》这个动人结尾,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让日常小事承载深刻主题?
“关键在于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在学生思考后,我给出方向,开展“追问法”训练:每记录一个素材,都要追问“这让我想到了什么”“这背后有什么更深层的意义”。有学生记录“同桌帮我修钢笔”,最初只停留在事件表面。经过引导,他补充道:“这支笔连接了两个少年的友谊,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以小见大”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学生用文字的显微镜,将细微点滴折射出深刻意义,让日常叙事承载情感与思考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