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0日

生态咸安 绿色答卷——

三招治好农业污染病 绿色转型赚来生态钱

变粪为肥

变废为宝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胡剑芳 李婷婷

金秋九月,桂香满城。全国百余名农业专家与从业者齐聚湖北咸安,从课堂走向田间,从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到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再从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沉浸式探访一个个农业基地。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农业发展绿色转型政策技术培训班”现场教学中,沉浸式解锁咸安区农业绿色转型的“实践密码”:咸安用科技赋能和创新机制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必须建立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思维。”咸安区相关负责人总结,“前端用绿色技术做减量,后端用市场机制做回收和资源化,才能走向绿色循环发展的新路。”

养殖尾水治理

三级净化守住一江清水

“有了这套尾水处理系统,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降低了养殖成本,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在咸安区向阳湖镇鑫水河养殖场,负责人杨巍指着眼前的“三池两坝+生态沟渠”系统向学员们介绍。

这个500亩的鲈鱼养殖基地距离斧头湖只有两三公里,是咸宁市最大的规模化鲈鱼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已通过部级健康养殖与无公害双认证,近五年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100%的合格率,源于养殖场利用国家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创新建起了“物理沉淀—生物过滤—湿地净化”三级处理工艺,构建了“尾水—沉淀池—生态沟渠—稻田”四级循环链:污染物去除率超85%,配套循环水系统使90%水体回用于养殖,富营养化尾水变为稻田的“营养液”,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15%以上,形成“以水养田、以田净水”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除了工程净水,鑫水河养殖场还采用多层级混养及低密度投喂技术,比如饲养花白鲢净化水质,鲈鱼鱼苗投放量控制在3000尾/亩,智能系统实现水质精准调控,“溶氧、总磷、总氮、pH值、COD(Mn)调控精度达90%,让鱼塘病害率下降40%。”养殖场技术负责人巫文波介绍。

这套系统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益,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杨巍拿出手机展示鱼贩子晒在朋友圈的信息:湖北咸宁的翘嘴鲌9月20日就要出鱼了。“他这里的‘湖北咸宁’指的就是我们渔场。因为水质好,我们的鱼品质非常出色,即使是最远拉到辽宁,拉回去放垂钓场都没有损耗。”

目前,这个基地已经辐射带动周边10个乡镇发展绿色水产养殖2万余亩,未来将持续推广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和智慧渔场技术,为长江流域水产养殖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典型样板。

对于生态敏感水域,咸安区坚持“共抓大保护”,毅然退养还湖。2025年,全面完成了泉水湖4300亩国有鱼池的退养任务:充分利用泉水湖渔场优越的水质和底泥条件,种植莲藕、水稻、水草,形成郁郁葱葱的“水下森林”,使水体透明度从不足50厘米提升至80—100厘米,从过去的“养殖湖”成功转型为今天的“生态湖”“风景湖”。

像鑫水河、泉水湖一样,咸安区坚持系统治理理念,通过经济高效的“三池两坝+生态沟渠”模式、“大湖生态修复+零排放圈养”模式,近年来累计投入1977万元,建成14处尾水处理示范点,覆盖16950亩连片池塘。

种植业革命

水肥一体化与绿色防控齐“减量增效”

同在向阳湖镇的湖北省国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00亩智能大棚内,种植着平均果径可达18mm以上、果实质地硬脆,耐储运性极佳的蓝莓优良品种“优瑞卡”。技术总监刘彦彬向学员们介绍:“年初种下的苗能长到半人高,在于我们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施肥少食多餐。每天施肥12次,每次3分钟,300亩基地每天用肥100公斤,用水200吨多一点。”

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白色的滴灌管线整齐排列,每一株蓝莓都能获得精准的水肥供应。

“全园根据植物生长的需肥周期来配肥,10月以后,使用高磷高钾肥促进老枝分化,比传统的大水漫灌节水节肥70%。我们后期要通过温控湿控还有传感系统,实现全智能化管理,确保11月开花,90天后的春节前夕,第一批一级果成熟上市。这样,到明年3月底前每盆可产5斤、每亩可产2000斤优质蓝莓。”总经理陈国庆介绍。

除了日常“喂饭”用吸管,每亩智能大棚里,保持450盆蓝莓的密度,放置100张黄板、蓝板和1盏太阳能杀虫灯杀虫,加一箱蜜蜂授粉,全面采用可回收加厚高强度果茶园地膜——显著降低化学农药依赖,从源头减少农业污染。

减药减肥的不只有国桥农业。2024年,咸安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6%,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7.1%。“我们大力推广‘以虫治虫’,利用无人机精准释放‘天敌空军’赤眼蜂杀虫,还推广‘一桶双芯诱捕器’,示范区每亩减药30%。”咸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晖介绍。

农业废弃物

从“污染源”到“财富源”华丽转身

在咸宁市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一堆堆秸秆经过破碎、粉碎、除杂、烘干等工序后,被压缩成细小的生物质颗粒。总经理胡象勇抓起一把成品介绍:“这些都是由秸秆制成的,热值达到4500大卡/公斤,灰分最小只有1%,我们现有产量,相当于一年节约6万吨标准煤。”

2018年建成的咸宁市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在咸安区汀泗桥镇工业园区建设了大型秸秆收储处理中心,原料车间5000平方米,可储存农业秸杆原料3000—5000吨;成型车间3000平方米,布置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线3条,可年处理农业秸杆20万吨,成为一家专注于农作物秸秆收储、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1+9”收储模式,距离公司50至80公里范围内的农作物秸秆、竹木废料都成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原料。“不仅解决了夏收、秋收浓烟滚滚的问题,制成的生物质成型燃料还卖到800—1100元/吨,将工业锅炉使用成本降低到天然气的一半。附近的精华纺织和平安电工一年各签订2万吨的订单。”胡向勇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在咸宁建厂达到15家,生物质成型燃料年产能达到100万吨。

“华中养鸡第一村”——咸安区贺胜桥镇万秀村,形成年养殖千万只鸡的规模。为了破解鸡粪围村的难题,湖北穗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成4万余平方米智能化生产基地,配备高温好氧发酵系统及全自动生产线,构建起畜禽粪便、作物秸秆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为贺胜桥鸡产业绿色发展按下“加速键”。

看中循环农业的前景,福建企业家何武疆来到湖北穗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挂帅。“高温发酵可以把一些有害的虫卵去除,公司还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各种中微量元素、有益微生物的添加都可以精确到克,这样打造九大系列有机肥产品矩阵,覆盖大棚蔬菜、果园、中草药及水产养殖等多元场景。今年2月才开始销售,已经卖出去几万吨,现在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项目上,供不应求。”

有了青源生物和穗歧农业托底,咸安区现已建成300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12个乡镇农膜回收站、1个区级处理中心,2024年,农药包装回收6.15吨,废旧农膜回收200余吨,处置率达到84.2%,形成“销用回”闭环管理,有效阻断污染物入田入水。

--> 2025-09-20 生态咸安 绿色答卷——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6789.html 1 三招治好农业污染病 绿色转型赚来生态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