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预制菜的相关话题,在网上多次引发争议。究其根本,消费者最为关切的,仍是食品安全问题。
那么,预制菜的安全是否有保障?有记者了解到,一些规模较大的预制菜企业,设有中央厨房、中央工厂和集中采购配送中心,硬件设备、制作流程有保障,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但另一方面,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至今,尚未出台“国标”,仅是企业、地方政府陆续颁布行业相关标准,入行门槛低,导致行业鱼龙混杂。
由此可见,不能因为有争议,不能因为预制菜领域的局部问题,就全盘否定整个预制菜产业。目前,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食品安全将有法可依。
事实上,预制菜并非新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各类预制食品、方便食品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的净菜加工配送成为鲜蔬菜供给的主体。同时,预制食品及预制菜规模化加工也开始出现。
日本的预制菜产业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清晰的产品分类标准和行业规范,原料、加工、保存、包装、检查、物流和销售等环节都有非常明确的操作规范。
近几年,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势如破竹。为鼓励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政策。其中,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预制菜产业一头牵着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加工业,另一头连着餐饮业和居民消费,可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随着该产业的迅速崛起,它已成为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新兴力量。
因此,当补上行业标准、监管方面存在的“缺位”,预制菜市场将逐步告别“野蛮生长”,迈向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来源:《农村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