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7日

告别灌输 走向思辨

——让小学寓言教学“寓教于喻”

英山县毕昇小学教师 刘云泉

寓言故事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讨小学寓言故事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实现“寓教于喻,思辨共生”。

一、现状审视:寓言教学存在三大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寓言教学常陷入以下误区:

其一,寓意揭示机械化。教师往往急于告知学生故事的“标准答案”式寓意,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使富含哲理的寓言变成了枯燥的道德说教。

其二,思维训练浅表化。教学停留在“写了什么故事”的浅层信息提取,缺乏对人物行为动机、情节逻辑合理性、寓意多元性的深度探讨,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其三,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能够背诵寓意,却无法将寓言中的智慧与自身生活经验相联系,导致知行分离,寓言教育功能未能真正内化。

二、策略探索:寓言教学三层进阶模式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三层进阶”方法,引导寓言阅读走向深处。

第一层:情境导入,激趣感知

对小学生而言,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吸引他们进入文本的第一步。例如教学《揠苗助长》时,可通过播放农民劳作的动画短片,或让学生表演“等待种子发芽”的焦急心情,通过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乐学”的目标。

第二层:问题驱动,深度思辨

教师需要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通过“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脉络,提出“这个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行为动机与逻辑谬误,最后实现寓意的迁移和应用。

第三层:联结生活,迁移运用

寓言的终极价值在于指导生活。教学应延伸至课外,开展“寓言启示录”生活日记,鼓励学生记录生活中能用寓言解释的现象;组织“寓言新编”创作,让学生尝试改编或创作现代版寓言;举办“寓言故事会”,让学生分享对寓意的理解和生活实例。

三、教学成效:实现语言与思维双重提升

在语言能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在思维品质方面,通过深度思考和辩证分析,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价值观念方面,通过联系实际和生活实践,促进了正确价值观的内化形成。

寓言是一座智慧的宝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寓言”转向“用寓言教”,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开展深度思辨,实现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的综合提升。

--> 2025-09-27 ——让小学寓言教学“寓教于喻”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7658.html 1 告别灌输 走向思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