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郭崇乐
今年上半年,荆门市掇刀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833元,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支撑亮眼数据的,是掇刀区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取得的阶段性成就。
金秋时节,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走进这座高新技术产业城,踏访村集体寻求经济增长点的探索之路。
作为全省前列的高新区,掇刀区拥有亿纬锂能、长城汽车、格林美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全区工业营收突破2000亿元。
在城镇化率达到85.58%的掇刀区,目前仅有78个行政村。因发展工业而征用大量土地,传统农业发展受限,如何提高失地农民的收益、做强村集体经济,成为了掇刀各村攻坚的主线任务。
近年来,掇刀区选取54个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经分离”试点并全部完成。在“三资”权属清晰的基础上,各村立足资源、区位优势,围绕产城融合、搭乘工业快车发展村集体经济。掇刀区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孙政介绍,今年,掇刀区收入低于10万元以下的村集体实现清零,其中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有6个,100万元以上的村有2个。
花竹村建起孵化器
打破质疑收入千万元
一大早,掇刀区白庙街道花竹村村民陈定祥会先为村集体的6亩鱼塘投饲料,再将120亩农田巡视一遍。一年下来,他能轻松获得2.8万元工资及1.07万元分红。
这样的好日子,曾经差点被他拒之门外。
2014年,花竹村的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村两委打算依托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为村民做点实事。通过调查发现,产业园已经形成规模化发展,投资低于1亿元的企业入不了园区,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当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丁克华决定,在产业园附近建设孵化器厂房,将没有资格入园的企业招入进来。
消息放出后,村民的反对声却不绝于耳。不仅是陈定祥,有人在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会上捶桌子反对此事,更有人连夜写信给白庙街道党工委书记,阻止建科技孵化器。
原因何在?经过调研座谈,丁克华找到症结所在。“这是因为村里以前办过石膏矿、砖瓦厂,最后承包给个人赚了钱,村民没分到钱,所以才会有意见。”
登门耐心解释,给村民代表介绍广东已成功的案例。“有些村统一建厂房,租给客商办小电子厂、电器厂,村集体再每年分红给农户,每户可分到10多万元的红利。”
消除了村民心中的芥蒂,孵化器厂房建设顺利推动,建成的10栋科技孵化器厂房内,入住了4家科技型企业,厂房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00万元收入。
账户金额充足,做事也有了底气。没多久,村里便先后投资成立荆门花竹建设有限公司、荆门兴花化工有限公司、荆门兴花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荆门市强发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其中,荆门花竹建设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清洁工业垃圾、为产业园提供后勤保障、盘活部分闲置土地,以及经营征地时未被占用的鱼塘或者农田,陈定祥便在建设公司谋得了一份差事。
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0万元,每年会拿出300万元向村民分红。像花竹村一样,白庙街道冯庙村、江山村,掇刀石街道双泉渔场,兴隆街道惠泽园社区等20多个村(社区)借助和依托工业园区和大企业,采取建厂房、出租仓库等形式,壮大了集体经济。
工业村漫出烟火气
数万工人吃穿娱不远行
眼见花竹村模式颇有成效,团林铺镇石堰村也曾试着复制成功经验,然而因为村里可使用的土地资源较少,缺少建厂房的先决条件,让村干部伤透脑筋。
“2021年之前,村集体收入只有3万元,每年各方面的开支远远不够。”石堰村党总支书记陆华清介绍,直到他了解到,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于2022年正式入驻石堰村,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在村内开设美食街,为即将涌入的4000多名员工就近解决饮食购物问题。
“你有没有把握?失败了村里要陷入负债的境地。”伴随着一片质疑和担忧声,陆华清多次来到镇里和相关领导沟通,得到支持后,他和班子成员反复酝酿,开始谋划建设美食街。
2022年,石堰村投资110万元兴建的凤鸣湖美食街竣工,一期工程32个门面房当年就收取了3年的租金80多万元,收回了大部分建设成本。今年7月10日,凤鸣湖美食街二期工程完成公开招租:11个木屋年收租金8.08万元,一栋服务楼年收租金36万元。
“生意太好了,3年合同到期,我今年还要续租。”美食街第一批入驻的卤菜店老板彭龙说,他的店有40平方米,已经不够他大展拳脚,目前正在和村里沟通,再租几间民宿,把生意做大。
“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要过100万元。” 陆华清信心十足。如今,美食街不仅是单纯的“工人食堂”,已成为集篮球场、电玩城、购物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商业体,满足了产业工人的吃、穿、住、行、购、娱等多种需求。
通过借助工业发展,服务产业工人,实现以工带农、以城带乡,掇刀区10多个村发展成了经济强村。兴隆街道各村(社区)立足区内的“锂电片区”,为3万多名职工提供周边服务,让园区充满“烟火气”。其中,迎春村在百盟慧谷旁建起了小吃、宵夜一条街,村集体每年增添10万元房租收入。龙井社区在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西侧的健康路上建起了美食一条街,方便下夜班的职工就餐,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0余万元。
因地制宜各显其能
一村一策精准造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些没有靠近工业和特殊区位优势的村,各显其能提高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
长期以来,麻城镇中山村面临着耕地资源少、失地农民相对较多的窘境。村里研究谋划,决定走发展人力资源的路子,服务好申通快递、极兔快递荆门转运中心。2021年10月,村办企业荆门中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我们村的劳务公司,每天可派出180人到快递公司分拣快递,淡季也有70多人。”中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向宁介绍,去年村人力资源公司利润达到了20多万元。2024年,荆门中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被申通快递湖北省公司评为“优秀供应商”。
同样,团林铺镇七岭村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每年为区内工业企业输送400多人务工,占全村劳动力60%以上。
工业经济风生水起,特色农业也毫不逊色。麻城镇板庙村服务华中农业肉牛养殖基地和九牧农业牛羊养殖基地,让基地辐射带动农民增收,年收入达到30万元。麻城镇雷集村大力培植稻香甲鱼养殖龙头企业——湖北炎奇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将集体的堰塘、土地流转给企业,获取收入。去年,雷集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7.5万元。
掇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区里实行“一村一策”,为每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安排一名包联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责任单位,及时协调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项目审批、土地规划、各类办证等问题。全区建立月调度机制,每月下沉薄弱村开展督办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