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1日

旧田变沃土 丰收添新景 田野新篇看竹山

鄂西北群山深处,竹山县镶嵌其中。这里坡地多、平地少,曾因“碗口田”零散分布、灌溉设施匮乏,“靠天吃饭”的困境制约着农业发展。近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锚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破解山区耕地难题。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高效农田示范区15个,带动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至78%,粮食年产量突破2亿斤,让昔日“望天田”变身“高产田”,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根基,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彰显竹山担当。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打通农业现代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更是让群众在田野上收获幸福的民生工程。”竹山县委副书记明昌艳强调,全县始终坚持农田姓农、良田粮用,把群众需求贯穿建设全过程,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增收致富的希望之地。

“我们将继续深化‘高标准农田+’模式,把农田建设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让高标准农田既产粮食,又产‘风景’。”竹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持续推行“红马甲”一线工作法,组织20名“红马甲”专班人员下沉工地,开展质量监督、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我们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把每一块高标准农田都建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如今的竹山,田野间机器轰鸣,沟渠里清水流淌,合作社里笑声不断。高标准农田建设正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田畴焕新颜

农户喜提丰收账

金秋时节,宝丰镇双庙村的稻田里满是金黄,收割机穿梭其间,稻穗翻滚着奏响丰收乐章。村民陈金玉蹲在田埂边,捧着刚脱粒的稻谷,脸上笑开了花。“今年我种了10亩水稻,全是旱涝保收的好田。”他指着纵横的灌渠和平整的田块,算起了增收账,“以前坡地种稻,遇旱就减产、遇涝就绝收,一亩地最多收800斤。现在不一样了,每亩能多收100到200斤。”

更让陈金玉满意的是耕种条件的改善。“以前种地全靠肩挑背扛,三四个人忙一天才种完一亩地,人工成本就要五六百元。”他笑着说,如今村里的农田实现“一平两通”——土地平整、路通、水通,收割机直接开到田埂,插秧机、播种机轮番作业,“现在我一个人就能管理好全村的田地,每亩成本能节省四五百元,算下来每亩田能增收1000元。”

双庙村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覆盖270亩耕地,不仅完成田块整治,还修复了断头堰渠,接通了双丰水库水源,修建了4000多米耕作路。“以前村民怕种地,现在抢着种。”双庙村党支部书记张道云指着远处正在翻耕的地块说,秋收刚结束,已有农户开始准备秋播,“水有保障、路好走,大家种粮的劲头足得很。”

不远处的宝丰镇上坝村,130亩刚改造完的农田里,县农技中心技术员正在指导村民准备播种油菜。“以前村里的地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在种,近一半农田荒着,杂草比人还高。”上坝村党委副书记杨明军望着整齐的田垄,语气里满是感慨,“现在田整平了,灌渠修到了田边,县里还帮我们规划种油菜,不让农田空闲。明年春天这里一片金黄,既能增收,又能发展观光旅游,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合作社“领跑”

荒田变身聚宝盆

“上半年改造完农田后,我们立马种了150亩玉米、50亩芝麻。现在玉米收了,芝麻也快熟了,合作社的烘干塔天天满负荷运转。”宝丰镇深沟村党支部书记胡文峰站在竹山县为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指着堆积如山的玉米棒介绍。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杂树、毛竹长满田间,村民们看着荒田直叹气。

2025年,深沟村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后,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施工队平整土地、打通地界,将“小田”改“大田”,同时修复蓄水堰塘,接通谭家河水库水源。“田改好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搞加工、储备、烘干一体化,还流转了200亩地统一经营。”胡文峰算了一笔账,今年玉米亩产达1000斤,芝麻亩产160斤,加上烘干加工后的溢价,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能突破10万元。

更让人期待的是,东方希望集团已与村里达成合作意向,计划流转深沟村及周边村庄的改造农田,发展规模化种植,“到时候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比外出打工划算多喽。”胡文峰说。

宝丰镇韩溪河村的恒态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张涛正忙着规划新的养殖基地。作为村里的养殖能人,他几年前就流转50亩地养殖甲鱼和鸭嘴鱼,年收入超200万元。

今年看到村里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他立马又流转了120亩地。“现在的种田条件简直太好了,荒田平了,3米宽的耕作路通到田边,还专门修了2000多米的灌溉管道,随时能浇水。”张涛指着田边的管道兴奋地说,眼下他准备先种一季油菜,等明年春天就把部分田块改造成稻蟹、稻鳖共养基地,稻养蟹、蟹肥稻,一亩地能多赚5000元,预计合作社总收益能达到500万元。

示范区“提质”

特色产业结硕果

走进宝丰镇曹家湾村的黄泥大米示范基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空气中弥漫着稻花香。“我们村的黄泥土壤特别适合种植大米,口感软糯、香味浓郁,是竹山的‘宝贝’。”曹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曹军介绍,村里成立竹山县陈丰种植家庭农场后,流转135户农户的150多亩地,专门种植竹山硒米,“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完善了灌溉系统,还施了有机肥,提升了土壤肥力,大米品质更优了。”

今年新米上市后,曹家湾的硒米成了“香饽饽”。“9月13日在竹山县农产品供应链大会上,我们的硒米当天就卖了5300斤,收入3万元。”曹军笑着说,现在订单不断,不少武汉、西安的客户专门打电话订购,“下一步我们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再搞个大米加工厂,让曹家湾硒米走出竹山,卖个好价钱。”

在得胜镇石底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茶叶产业发展擦出了“火花”。“以前村里的茶园零散分布在坡地上,浇水靠天,采摘靠人,产量一直上不去。”石底村党支部书记卢勇介绍,2025年村里将120亩坡地纳入高标准农田改造,修了灌溉水渠和产业路,还引进省内农田土壤修复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进行土壤治理。

“帮我们改良土壤,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把土壤地力提升了0.5—0.8个等级。”卢勇说。村里的石底春晓茶叶专业合作社借此扩大规模,不仅统一收购茶农鲜叶,还建起标准厂房,聘请专业制茶师,年产春芽茶1.2吨、普茶3吨,“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2元/公斤的价格收鲜叶,2025年户均销售鲜叶20公斤,收入4000元以上。我们优先雇用脱贫户务工,43名脱贫户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茶产业真正成了致富的支柱产业。”

“从土壤治理到设施完善,我们始终以科技为笔,为竹山高标准农田赋能。”农田土壤修复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助力竹山提升耕地质量,让更多农田实现高产稳产。

记者 陈克旭

通讯员 沈贤勇 袁博 龚元成

--> 2025-10-01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28055.html 1 旧田变沃土 丰收添新景 田野新篇看竹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