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万可庆 通讯员 刘铁铮 段磊 黄璐
晨雾刚散,利川市柏杨坝镇沿河村村民邱中明快步走进老蜂农张金堂的院子,寻求帮助。“必须马上采取措施。”听闻他家蜂群异常,张金堂语气坚定。
谈起养蜂缘起,邱中明回忆:“最开始养蜂,还是游客看我种月季花时提的建议。”几年前,他从10桶蜂起步,慢慢摸索养殖技巧,如今已发展到30余群,年产蜂蜜280余斤。
“每斤卖120元,去年光养蜂就赚了近3万元。”邱中明的笑容十分满足,“土养方式不需要太大劳动力,乐趣大于辛苦。”他的这番话道出了养蜂低投入、高回报的优势,吸引村民加入。
邱中明能放心扩大养蜂规模,离不开张金堂的技术托底。从分辨蜂王、处理“工产失王”到把握分蜂时机,张金堂都手把手教学。有了技术保证,邱中明定下目标:“两年内把蜂箱扩到100桶。”
如果说邱中明是产业发展中的新生力量,那64岁的张金堂便是“定盘星”。这位经验丰富的老蜂农,不仅将蜂蜜销往周边县市,更将蜂群变成流动的财富,通过大量出售种蜂,带动村民乃至周边县市有意养蜂的农户致富。
为保证蜂群的发展质量,张金堂有着自己的坚持:“老手不限量,新手一次最多只卖5桶。”“只要人品好、肯勤劳,我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正是这种传帮带模式,让养蜂技艺在沿河村生根发芽。如今,全村已有几十户村民参与养蜂。
“咱们村的养蜂产业能走稳走远,绝不是偶然。”沿河村党支部书记邱光林道破产业能成的关键:梅子河沿岸、齐岳山脚有天然蜜源,村里有传统养蜂文化,且养蜂劳动强度低、技术门槛低、投入成本低,普通农户稍加学习就能明显增收。
更关键的是,蜂群还与村里的产业形成良性循环:蜂群采蜜时为果园、农田传花授粉,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果园、花海又为蜂群提供充足蜜源,形成“蜂—花—果”生态链条。
沿着梅子河岸漫步,蜂箱与稻浪、果园、花海相映成趣。邱中明的月季园里,游客不仅能赏花,还能体验摇蜜,养蜂成农旅融合新亮点;张金堂的蜂场中,周边县市蜂农常来取经购种,沿河村养蜂产业的影响力正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