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肖欣 通讯员 龚良杰 朱正涛
金秋十月,南漳县肖堰镇杜家沟村的报信坡上,一面面国旗迎风招展。57岁的村民吴华正为一场特殊的“国庆献礼”忙碌着——用十年积蓄建设的红色文化陈列馆,在这片浸染过先烈热血的土地上落成。
报信坡因西汉末年乌鸦报信的传说而得名,曾是南漳东部交通要道。1938年武汉会战后,南漳成为枣宜会战、老河口战役的重要战场。1940年6月,日军为夺取战略要地宜昌,集结重兵轰炸南漳。
“母亲常说,那时的报信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吴华抚摸着陈列馆内一把刻着“中国工农红军”字样的锈迹斑斑的大刀,回想起母亲讲述的往事。
吴华的名字,正是“爱吾中华”的谐音。“父辈从小就教我们要爱国、感恩。”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从砌匠成长为建筑老板。40余年的建筑生涯里,他拆过旧房、建过新城,却始终对旧物情有独钟。2003年,他花700元买下那把红军大刀,成了红色收藏的起点。
此后,吴华的足迹遍布湖北巴东、江西上饶、湖南桑植等地,收集群众杀敌的大刀、哑火手榴弹,每件都承载着血与火的记忆。“若要盼着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2013年,他在报信坡种下300亩杜鹃。
建一座红色文化陈列馆的念头,在吴华心中埋藏已久。2023年春,开国大将王树声之女王宇红到访报信坡。
看着曾经的战场、如今的花海,她热泪盈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这句话,让吴华下定决心倾尽家财建馆。
然而,妻子张明玉算了一笔账:建馆需要投入3000多万元,这是夫妻俩半生的积蓄。“你把钱都投进去,以后的日子怎么过?”面对质疑,吴华的回答斩钉截铁:“钱没了可以再挣,但历史遗迹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只有小学文化的吴华,为办好陈列馆,疯狂“补课”,研读南漳党史,走访红色遗迹,坚持“每一段文字都要真实,每一张图片都要动人”的原则。
县委宣传部、党校、档案馆等单位全程指导,社会各界爱心力量主动请缨:设计展陈方案,撰写展览词,为展馆创作油画……2025年春,报信坡红色文化陈列馆正式开放。
“为什么不收门票?”面对提问,吴华笑道:“要的就是不设门槛,让更多人走进历史,感悟精神。”
如今,这里月均接待参观者超3000人次,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学生。一名中学生在留言簿上写道:“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鲜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