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1日

锚定生态支点 做足山水文章

看巴东如何站好长江入鄂首哨岗

长江东进,踏入湖北省境内,首站便与巴东县相拥。

这座横亘在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三山之间的小城,却长期面临着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重挑战:坐拥39公里长江岸线与70余条大小河流,承担着“一江清水东流”的重要使命;作为湖北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共有地质灾害点1200余处,地质灾害易发指数16.7,高居湖北之首;地无三尺平,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占70%以上,地表平均坡度达28.6度,耕地碎片化、质量低,土地资源稀缺。

立生态之本,做山水文章。如今的巴东正焕发出新的生机——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及以上,39种鱼类重现江域;地质灾害防治实现23年零伤亡;生态文旅康养、富硒、绿色新兴等产业不断壮大。

“生态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巴东县委书记黄波表示,要以如磐初心筑牢生态基底,以铁肩担当守好“长江首哨”,以创新智慧拓宽“两山”路径,让巴东绿水青山底色更靓、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鱼类种群丰富多样


长江畅泳变金脉


10月26日,长江巴东段,400余名冬泳爱好者纵身跃入长江,在1200米宽的江面畅游。他们身下是清澈见底的江水,两旁是巍峨的巫峡群峰,岸边是漫山似火的红叶。

当天,“横渡大三峡·畅游神农溪”冬泳邀请赛开赛,这是巴东举办的第五届冬泳赛事。“第一次来巴东参加冬泳赛,水质清亮,水温也很舒服。”来自咸丰县冬泳协会的运动员田慧,以7分48秒的成绩斩获青年女子组冠军。

巴东境内水系发达,如何保证碧水东流?近年来,巴东扎实开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高标准完成9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21个三峡库区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3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地表水考核断面、水功能区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长江巴东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鱼类种群数从17样增加至39样。


长江二级支流中的神农湖经过系统治理,重


现水清岸绿美景,成为日均吸引近5000名居民休闲游憩的生态亲水空间。

以水破题,借水生金。在溪丘湾乡汉水神农(湖北)饮品有限公司,一瓶瓶新鲜灌装的矿泉水在传送带上排队前移,贴标、装箱、码垛进库,准备发往各地。

长江、清江纵横的巴东,已探明天然矿泉水20余处,是开发潜力无限的矿泉水“富矿宝地”。2024年,巴东县城发集团以采矿权作价入股形式,与武汉市水务集团、湖北农发集团合作开发“神农溪”天然矿泉水,仅用时172天就实现产品问世。

1年多时间,“神农溪”天然矿泉水销售额已突破7500万元,飞进全国各地1700余家商超店铺。一汪汪清泉正加速转化成富民兴业的金脉。


“人防+技防”护平安


滑坡点成休闲地


深秋的巴东,雨不停歇,东瀼口镇阳坡村党支部书记李言弘的手机突然弹出雨量预警短信,“得赶紧去看看。”他抓起雨衣就往庙包滑坡监测点赶。

监测点位前,一根白色的监测桩矗立——这是守护安全的“地灾哨兵”,能实时盯紧滑坡体位移。李言弘打开手机里的“地灾监测”软件,对着监测设备扫码核验数据,又沿着滑坡体边缘仔细查看裂缝变化后,在微信群里报平安:“目前无明显险情,已加密巡查力度。”

这样的场景,是巴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日常。面对地灾高发与百姓安全的矛盾,巴东靠“人防+技防”破题:以巴东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管控体系,建智能监测网络,形成以乡镇、村、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地质勘查与灾害防治股、监测员、联防员“六方共管”网格化管理,实现“监测—预警—响应”闭环管理,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地灾隐患点。

“我们将全县划分成12个单元322个网格,明确网格管理人员638人,对1200处地质灾害点实行‘一点一案一档’管理。”巴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初介绍,目前已建成1个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62个水雨情自动监测站、326个自动化地灾监测预警点。靠着这套体系,巴东已扛过200多起突发灾害,实现三峡库区23年地质灾害零伤亡。

地质灾害防治不仅守护了安全,还催生出“灾害变资源”的新实践。

在信陵镇黄土坡社区,曾经威胁老县城的心腹之患——黄土坡滑坡体,如今已变身全国首个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题的国家四星级地质文化村。这里篮球场、足球场、休闲步道、郊游露营区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休闲健身空间。



光伏靠山发绿电


产业沿江拓市场


驱车穿梭在沿渡河镇的群山间,放眼望去,一片片蓝色光伏板铺展成“光伏海洋”,十分壮观。

“我们这里冬天没有冰雪天气和云雾遮挡,全年光照能达到1000小时。”沿渡河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龚年颢介绍,以前种庄稼费劲的坡地,如今却成了光伏发电的“良田”。

2023年8月,国能长源巴东1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破土动工,流转石喊山、汗石等5个村(社区)的3000余亩土地,铺设光伏板。

“朝南的山坡光照好,5、6月一天能发电60万千瓦时,全年能提供清洁电能1.18亿千瓦时。”光伏发电站站长王兵笑着说,光伏板下也不闲着,还能种豆类、谷类这些喜阴作物,一举两得。

村民也跟着沾光。59岁的彭尚军以前在外打工,家里10多亩地多年荒着没收益,现在租给国能长源巴东新能源有限公司,每年单租金就有3000元。

在巴东,“向山水要效益”的绿色新兴产业不止光伏。

东瀼口镇长江岸边,巴东县装配式建筑及配套产业园的建设现场一片繁忙。今年底,这座总投资24亿元的产业园将正式投产,主要生产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纤维水泥板等产品,预计年生产规模为900万吨,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税收8000万元以上。

“巴东是长江入鄂第一县,具有发展临港产业的天然优势。”东瀼口镇党委副书记武明望指着江边的码头说,装配式建筑构件体积大、运输成本高,依托长江航运,将运往沿线安徽、江苏等地的一二线城市,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避暑滑雪 柑橘满枝


高山低丘皆增收


“现在有果冻橙,再过一段时间,椪柑、纽荷尔就能上市了,在巴东,四季都能吃上鲜果。”东瀼口镇“雷家坪片区柑橘精品果园”内,一株株果树长势正好。

雷家坪社区地处长江北岸,气候温润、土壤适宜,是巴东椪柑的核心产区。社区100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有柑橘,总面积达5000亩。

“种一亩柑橘,一年能挣8000元以上,大家都愿意在家种柑橘。”雷家坪社区党委书记黄昌盛说,以柑橘示范园建设为契机,县里正大力推动柑橘产业品改提质,不仅细分种植品种,还计划在果园修游步道,搞农旅融合,让果子既好卖,又能吸引游客来玩。

巴东的山水文章,不仅种在果园里,还写在高山上。绿葱坡镇海拔1800米的山巅,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绿葱坡滑雪场正忙着维护设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雪季。“每年12月下旬到3月初是旺季,平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滑雪场总经理郑孝欢说。

曾经“半年不见天、半年不见地”的绿葱坡镇,靠着高海拔,还吃上了“避暑饭”。每年夏天,约有40万余人来此避暑,镇上的民宿从2021年的21家发展到176家。“之前一直在北京工作,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去年回来开了民宿,仅暑假旺季便能挣40万元。”M·+院里树下民宿负责人孟琼说。

而野花坪露营酒店,还推出了研学等新业态。10月下旬,来自大支坪中小学的500余名师生在这里开展民俗体验和科学实践,为淡季的绿葱坡带来了人气。

大江奔涌,群山回响。从长江岸线的清澈答卷,到地质灾害点的安全蜕变;从山坡上的光伏蓝海,到高山间的冰雪欢歌,巴东用实践证明:生态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最大的财富。2024年,巴东县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亿元;茶、果、药等富硒产业基地达108万亩,开发认证富硒产品40多种,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40亿元。

守住长江入鄂的“第一哨”,巴东县正以“向山水要效益”的智慧,让每条河流都清澈流淌,让每片山坡都迸发活力,让每名百姓都共享生态红利。

--> 2025-11-01 锚定生态支点 做足山水文章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30768.html 1 看巴东如何站好长江入鄂首哨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