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1日

一粒籽 一群人 一片林

通城油茶产业逐梦百亿元

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刘建平 李浩

金秋时节,幕阜山深处,通城县32万亩油茶林迎来丰收。青红相间的油茶果压弯了枝头,加工车间机器轰鸣,油香弥漫。“光摘油茶果,我家一年能多挣2万多块。”村民金广富手脚不停忙采摘。

“我们会持续推动油茶与文旅、康养深度融合,让这滴‘黄金油’香飘万家、富泽百姓。”通城县委书记黄建平道出油茶产业的发展初心。如今,这颗油茶果已成长为“绿色银行”,迈向百亿级产业。

一粒籽的价值跃迁

黄袍山油茶产业园苗圃基地,46个油茶品种经过试验筛选,最终“长林系列”的3个高产耐旱品种脱颖而出。

“油茶喜光,我们采用双网控光,智能调节光照,出苗率提高8%。分级拼床技术使幼苗出圃率提升超5%,成本下降20%。”国家林草乡土专家胡鹏介绍。

优种优育,先进工艺让果实再升值。“茶籽先熟化增油分,再低温压榨,保留营养成分。”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科研带头人杨宏旺现场演示“油茶籽脱壳冷榨技术”。这一工艺使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0%。溯源系统则让每瓶油的“前世今生”清晰可见。

一颗油茶果能衍生多少产品?黄袍山公司产品负责人晏绿金如数家珍:“茶籽榨高端食用油,茶饼提茶皂素做化妆品,茶枯制清洁剂,茶壳做木糖醇、栲胶,残渣还能当有机肥。”

“2023年,通城县获中央财政油茶示范奖补项目,近3亿元投向精深加工。”县林业局局长胡斌表示,将继续开发功能性食用油、保健品、医药辅料等,推动产值向百亿级跨越。

一群人的诗与远方

丰收时节,马港镇程坳村,洁白如雪的油茶花漫山遍野。游客采果、品农家菜、拍照打卡,欢声笑语不断。静泊湖畔的黄袍山油茶博物馆向游客展示油茶文化,提供DIY体验。

油茶花满山,始于一群人的向往。2011年,程坳村党支部书记、通城县夏江源油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毛旺龙,带领村民垦荒种油茶。如今基地已扩至1600亩,配套建成农旅融合示范园,整合农家乐、垂钓、亲子体验等项目。

“天天有游客,周末根本忙不过来,得提前订。”农庄老板毛岳江笑着说。

近年来,通城县建成油茶文旅观光带、产学研基地10余个,推出“春赏花、秋摘果”特色线路,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一片林的绿色裂变

过去,塘湖镇阁壁村,杂草覆盖荒山。2008年,返乡能人金定武响应县政府号召,投入10余万元在村里开垦百亩油茶试验田。

“油茶生长周期长,前五年只有投入没产出。”金定武回忆,为实现持续发展,他在油茶林间种植西瓜和黄精,摸索“以短养长”模式;2016年,油茶林首次挂果,收益5万多元。

如今,金定武的油茶基地已扩至1.1万亩,成为国家级油茶示范基地。配套设施方面,盘山水泥路取代泥泞小道,轨道运输机代替肩挑背扛。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5个乡镇23个村,每年收购农户鲜果60万斤,带动300多人就业。

绿色裂变,源于通城县实施的“六个一”工程:一套规划政策、一批龙头企业、一个科技体系、一个品牌矩阵、一批示范园区、一套联农机制。县里整合资金,计划三年新造油茶林10万亩、改造低产林20万亩;推出“油茶贷”,组建油茶产业联合党委,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目前,全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余家,带动11万农户人均年增收4000元。“荒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薪金,年底有股金!”塘湖镇望湖村农民夏平江翻开账本,满脸笑意。

“五年内,全县油茶稳产面积将达4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元。”通城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修伟表示。

--> 2025-11-01 一粒籽 一群人 一片林 7 7 农村新报 content_330787.html 1 通城油茶产业逐梦百亿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