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教师 黄玉
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应紧密契合社会发展脉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始终。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亟须教师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并充分借力信息技术进行模式创新。要将学生的写作训练作为深化认知、内化素养的重要桥梁,从而实现知行合一,护航小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 立足信息化时代,在直观感知中激发写作灵感
信息化手段能将抽象的生态危机转化为生动的视听体验,这正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灵感的绝佳契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纪录片、VR视频等,向学生展示冰川融化、物种灭绝等震撼画面,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文字。例如,布置《我听见地球在哭泣》或《如果我是最后一滴水》等想象作文,鼓励学生将直观感受和内心触动通过文字抒发出来。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深植于心,实现了从“观看”到“共情”,再到“我手写我心”的升华。
二、 加强互动交流,在思辨探讨中锤炼书面表达
互动探究的目的在于深化思维,而写作则是将碎片化思考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围绕“浪费纸张”等生活现象进行讨论后,教师可以顺势布置一篇小型议论文或倡议书,如《论“一张纸”的重量》或《班级节能环保倡议书》。学生在写作时,需要梳理课堂上的互动观点,组织论据,并形成逻辑清晰的书面论证。这一过程,促使他们从热闹的“说”走向冷静的“写”,是对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深度锤炼。写作,由此成为将互动中产生的感性认知和零散观点,升华为理性认识与行动纲领的关键一环。
三、 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探索中丰富写作素材
生态文明教育的落脚点是行动,而写作可以成为规划、记录和反思行动的最佳载体。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环保小妙招”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完成一份《我的家庭环保行动方案》或《校园垃圾减量研究报告》。学生将在信息筛选中获得的知识,与自己家庭或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计划,这样可以让写作成为服务生活、记录成长、深化素养的有力工具。
将写作深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学中知与行的壁垒。通过“信息技术刺激—互动交流启发—写作梳理内化—实践行动验证”的闭环教学模型,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也同步提升了他们的信息整合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