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丽
当高校青年的专业智慧遇上乡村振兴的实践需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数字财会学部志愿服务团队用七年深耕给出答案。团队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引,紧扣乡村振兴总要求,搭建“理论引领—实践探索—成效评估—模式推广”的闭环逻辑。通过系统布局、问题导向、创新赋能,推动志愿行动从“帮扶”向“赋能”转变。
教育赋能,在乡村课堂播撒“五育融合”的种子。在阳新县上潘小学、梁公铺小学的教室里,团队超级志愿者服务队以红色故事、趣味实验、民歌传唱等形式,开展“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教学活动。既补齐乡村孩子学科短板,更坚定他们成长的信念,成为当地推进教育公平的“鲜活样本”,团队也两次荣获湖北省七彩假期“优秀实践团队”称号。
治理赋能,用“调研闭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团风县的村落里,爱心筑梦实践团队走访农户,形成“问题识别—需求对接—服务供给—效果反馈”的调研闭环,把“学术调研”转化为实用的“治理工具”,提炼的基层治理模型已在周边村落推广。
文化赋能,让民族文化在“专业服务”中焕发生机。恩施的大山中,“语”经同行志愿服务队用方言讲金融知识,以民歌传递文化故事,靠双语搭建沟通桥梁。这套“语言互通—金融普惠—文化传承”的模式,让民族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
七年答卷,从“实践样本”到“可复制模式”。七年深耕,团队不仅斩获多项国家级、省级立项,更提炼出“高校志愿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推广方法论:一是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方向;二是发挥高校人才与学科优势,实现服务与需求精准匹配;三是完善校地合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从短期帮扶向长期赋能转变。
站在新的起点,团队将深化探索,推动实践提升理论,完善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格局提升服务效能,实现从“单一帮扶”到“系统赋能”的升级,让青春力量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