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徐思弘 通讯员 杨家林 王敏 程佳劲
编者按
推介活动中,全省八个典型村分享了它们盘活资源、做强产业、带动农民的探索,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湖北经验”。
这八个村庄的实践表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模式,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本地实际、勇于改革创新,最终目的是让农民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实现有活干、有钱赚的美好生活。
三产融合激活沉睡资源——
云梦县伍湖村:“水洼子”变产业优势
伍湖村成功让制约发展的“水洼子”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通过盘活低洼水田,规模化发展稻虾共作6300亩,打造伍湖四海三产融合示范园。将闲置水田、坡坎乃至陈家大湾闲置地均纳入规划,建成共享菜园等新业态。
一产扎根,虾稻双收(“云梦虾香米”年销500万斤,“伍湖虾”百万斤);二产添翼,注册“伍湖四海”品牌对农产品进行精美包装,大幅提升附加值(虾香米售价从每斤1元多跃升至10元);三产开花,建成20多个消费场景的生态园,节庆活动单次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及返乡发展庭院经济,实现有活干、有钱赚。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
“三变”改革撬动庭院经济——
老河口市夏诗荷雨村:农房入股收益多
夏诗荷雨村通过党建引领,盘活闲置农房与林地资源,实现强村富民。
统筹资金,建成500亩黄桃和50亩蓝莓基地;创新土地入股模式,盘活11处闲置农房建设艺术民宿。
构建“党支部+合作社+村民”机制,发展精品林果,形成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挣薪金、股份分股金模式;推动民宿与研学深度融合,开展“民宿+”文化活动,创建前院待客、中院生产、后院体验的庭院经济立体格局。
民宿项目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村民获分红与工资双收益;蓝莓基地带动3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发展庭院经济使户均年增收1.2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4万元。
数字赋能打通出山路——
秭归县青蒿峪村:盘活山田资源 “踏板书记”带货
青蒿峪村针对半高山地区特点,通过“三链同构”盘活山田资源。
推行土地“全托管”模式,整合零散土地;利用集体山林发展“脐橙+土鸡”等生态循环种养;改造闲置旧村委会建成青蒿峪农庄。
夯实产业基础链,村集体年增收28万元;激活市场要素链,打造“踏板书记”IP直播带货,培育品牌提升溢价;延伸价值服务链,联动滑翔基地发展农旅融合。
土地托管为20余名脱贫户提供岗位,户均年增收超6000元;直播带货、农旅融合等为集体创收,带动80余名村民参与,人均年增收5000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7万元。
利益共享凝聚发展合力——
郧阳区琵琶滩村:村民都是合伙人
琵琶滩村发展多元产业,有效盘活闲置资产,汇聚发展合力。
通过“三资”清理整合土地1000余亩;将闲置的2000平方米香菇厂房,改建成村集体酒厂;争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激活乡村旅游。
发展油茶、小水果等绿色产业(年集体增收10万元);做大白酒产业,生产原浆30万斤,研发5款产品,年销售额320万元;建设亲水平台、民宿等发展旅游。
创新“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占股49%。实施订单农业,收购村民粮食30万余斤,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
党建引领盘活闲置土地——
新洲区大山垴村:能人返乡兴业富民
大山垴村通过强化支部堡垒,引回企业家任村支书,全力盘活闲置资源。
清查并高效利用闲置土地300亩,引进省级茶苗繁育基地;复耕283亩闲田,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3%。
发展茶苗繁育(年育苗500万株)、近郊果蔬采摘(年接待1.2万人次)及油茶种植;引入市场经营主体,依托问津文化资源打造研学基地,推动农文旅融合。
产业为村集体年增收约60万元,带动村民就业6000余人次,帮助村民增收200万元;20户农户通过采摘基地户均增收1.8万元。党建引领下的资源盘活,使村集体经济从滞后走向繁荣。
存量增值的倍增术——
赤壁市大湖岭村:旧校舍养猪 整田地增收
大湖岭村通过创新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从“薄弱村”到“示范村”的蜕变。
对闲置村办小学实行“三权分置”,改建现代化养猪场,年获租金38万元;整合1200亩零散耕地,完善基础设施后引进种植大户。
土地租金从每亩100元提高到300元;延伸产业链,争取资金新建菜籽油加工车间,注册“大湖岭上”商标,预计2025年产值突破500万元。
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4.8万元增至2024年60万元;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年租金收入3000元,通过务工人均年薪金1.3万元,并以油菜籽入股享受分红,实现“租金+薪金+股金”多元增收。
市场化运营盘活全域资源——
浠水县三泉村:村级成立开发公司
三泉村成立全县首家强村公司,市场化盘活全域资源。
清理并盘活280亩水面、农贸市场、原砖厂用地等闲置资源,年增集体收入18.5万元;依托项目资金建设大棚和厂房。
公司下设农业服务部、工程部、文旅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展农业服务、承接镇村工程(两年累计720万元)、深挖“天下第三泉”等文化资源举办特色节庆活动。
村集体收入从2021年15万元增至2024年60万元;工程部带动村民务工收入200万元;文旅活动拉动消费、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群众受益”。
五型并举实现多元增收——
宣恩县麻阳寨村:一亩地生四季金
麻阳寨村以“五型”模式全面盘活土地、资源、资产,做大集体经济。
整治细碎化土地,流转200亩土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盘活15亩鱼塘和25亩集体土地,建荷塘农庄。
发展土地经营、资源开发(荷塘农庄年营收百万元)、资产运营(研学基地年接待学生近万人)、加工生产(建油料、稻米加工厂)、电商销售(直播带货)。
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十年前的3400元壮大至55万元。“菌菜轮作+立体种植”模式实现“一亩地生四季金”,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强村与富民的统一。